对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00793号《关于加快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06-30 14:52
侯玉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医疗保障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部署要求,通过创新制度、健全机制、完善政策,推动我省医养健康产业结合发展。一是完善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办法。全面取消了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资格审查,通过医药机构自愿申请、组织评估、协商签约等环节,由经办机构实行协议管理。医保部门对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凡是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均按照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协议管理范围。二是印发了《关于推行全省医疗保障便民惠民十条措施的通知》(鲁医保发〔2018〕1号),明确降低养老、护理机构及其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协议定点门槛,及时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使老年人、失能人员得到及时的医疗保障,支持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助力我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三是优化定点申请服务方式。鼓励各市通过网上受理新增定点业务,目前济南、青岛、济宁市可通过网上受理定点医药机构新增协议定点业务,青岛、淄博、烟台、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市对长护等定点医疗机构实行随时申请随时受理。四是实施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改革。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鲁医保发〔2019〕85号),明确优先把医养结合等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纳进来,进一步加大了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的支持力度。五是联合财政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保基金总额控制和医保费用支付的通知》(鲁医保发〔2019〕109号),明确了医保资金总额控制指标设定的原则和应重点考虑的因素,规范了结余适当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制度,不断规范包括长护定点医疗机构在内的医保基金管理,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六是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我省除省直外16市均已启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工作。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将制度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成为全国示范标杆,东营市利津县、烟台市原长岛县、威海市南海新区、日照市岚山区也先后建立了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9年全省参保人数达到2675.65万人,其中职工1856.09万人、居民819.56万人,全年累计有5.7万人支付护理保险待遇7.36亿元。长期护理保险不仅大大减轻了参保人员家庭经济负担,也进一步卸载了社会压力,解放了家庭劳动力,释放了人力资源活力。仅青岛一市2013年以来就带动就业8800多人。各市基本建立起了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日趋一体化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有效破解过去“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养、家庭无力护”的困局,促进了医、养、护机构的深度融合和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照护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盘活了医养、照护服务资源。目前,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达到1446家,其中,民营机构964家、占66.7%。
下步,我们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化经办、市场化服务供给”的原则,加快我省长期护理保险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形成独立运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是完善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机制。建立医保、财政、社会救助捐助及其他相关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明确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和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按低限比例划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全省统一的失能等级鉴定、照护等级认定、照护需求评估、照护服务规范、质量评价标准,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明确居民医保统筹资基金按低限比例划拨,根据地方财力明确各级财政投入责任,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搭建“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平台,让行动不便的群众在家享受护理服务。三是加快长期护理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医养健康机构加快长护人才培养,依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疗保障研究院和医疗保障学院开展培训,支持康复大学建立与长期护理相关的专业,向全省、全国输出长期护理人才。鼓励医务人员到护理服务机构执业,提升护理服务价格,增强护理职业吸引力。
感谢您对医疗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
202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