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注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网站
来源:http://ybj.sh.gov.cn/jytabl/20200819/4abcb2d58abe483291828b3e2aab1751.html | 作者:上海市医疗保障局 | 日期:2020-06-16 | 1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98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06-16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施蕾代表:

感谢您对于本市长护险试点工作的关心,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绩效科学评估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对于您提出的“完善技术指标和标准,建立绩效评价科学体系”“对长护险试点资金开展绩效评估,推动长护险工作提质增效”等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长护险试点的绩效评价

长护险试点是对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是与本市“9073”养老服务格局以及“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长护险试点以来,一是初步构建形成了“1+X”基本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为基础、若干配套文件为支撑的长护险“1+X”政策体系,涵盖需求评估、护理服务、经办管理、支付结算、监管规范、政策衔接等多个方面,构成有机整体,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大的开创性。二是家庭照护压力、经济负担得到“双减轻”。以往家属或保姆无法提供的如导管、压疮护理等服务,或需协助才能完成的洗澡等服务,都能在居家实现;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长护险每月可分担510-790元护理费,提高了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大大缓解了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老人从制度中受益。三是培育释放了养老服务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动能。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的护理服务机构成为长护险服务的供给主体。此外,长护险涉及跨领域的多种服务模式和各类服务机构,为不同资质护理服务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展了就业渠道。四是与基本医疗保险产生协同效应,总体医疗费用呈下降趋势。失能老人在接收照护服务半年后,人均医疗费用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重度失能老人下降尤为明显。

二、关于推进长护险工作提质增效

尽管长护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国家及市政府要求、与社会各界及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对此,我们重点加强优化评估和护理服务两个环节,让真正有需要的老人获得优质的服务。本市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相关措施的完善及落实。一是优化机制,全面筑牢评估入口关。前端注重严控“三关”。通过规范初次评估、期末评估、状态评估申请规则,严控“申请关”。增加评估结果公示、状态评估双向修正机制,严控“评估关”。结合评估标准2.0版升级上线,严控“标准关”。中端推进家庭医生对失能老人签约管理。在2019年已将长护险失能老人签约比例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家庭医生团队评估员作用和对失能对象的健康管理作用。后端探索评估大数据回溯评价机制。基于试点运行两年的基础数据开展全面回溯评价,为进一步指导各区和评估机构加强评估管理提供指引;同步配合加强评估质控管理(如评估机构评估检出率等),提高评估结果权威性。二是压实责任,加强对区级层面工作指导。建立及时准确的数据调度口径及指标体系,建立分类管理考核机制,。三是加强长护险综合监管力度。继续开展长护险监督检查专项治理。夯实“行业监管+基金监管”,创新“互联网+移动监管”、“大数据监管”及“飞行巡检”,组织开展联合约谈,对查实的违规机构和个人建立移送处理机制。四是推动长护险政策调整优化和研究储备。本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制度配套、待遇不降、方式调整”的思路,结合各照护等级确定新的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做好与长护险的衔接。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

2020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