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蓝山: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便民更惠民
永州市医疗保障局2022-09-05 20:44发表于湖南
探索“专家下乡、诊断进城、双向转诊、上下一体”的医改路径,锚定群众看病“不花冤枉钱、不跑冤枉路、不误诊错诊”的惠民目标,近年来,湖南永州市蓝山县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着力破解“家门口就医”难题。
自2020年11月以来,蓝山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新型医疗体系。2020年底至2022年6月,全县医药费用平均降幅达53%,直接减少医药费用支出5800余万元,医改红利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出实招、求实效,画出医改利民“水平线”
自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蓝山县按照湖南省《医疗保障经办大厅设置与服务规范》的标准,对县政务服务中心医保窗口、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窗口、定点药店、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升级,提质后的经办服务场所、便民设施、标识标志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基础硬件设施的改善只是起点,如何让医改红利扎扎实实地普惠城乡居民?蓝山县孜孜探索,蹚出了一条惠民利民之路。
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基层延伸。2020年11月份以来,全县先后投入约3.3亿元,建成了远程影像、检验、会诊、病理、心电、消毒供应中心及院前急救中心,基层中医馆实现标准化,预防接种实现数字化。2022年还将投入1.2亿元、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楠市、新圩、所城、毛俊四大区域副中心。
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蓝山县用好用活医保基金“结余留用”政策,基层医院更加“引得来人、留得住才”。同时,以“下派院长+下沉专家”模式,下派高年资科主任担任分院院长,下沉38名优秀医疗人才定期帮扶分院,并通过云视讯“远程会诊”中心平台连线县内外医疗专家,让群众在“家门口”约上“大专家”。
扎实推进特色专科下沉基层。在医共体分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全覆盖和中医远程脉诊,在竹寺分院新开设了五官科和口腔科,塔峰分院建立了血透中心,在楠市分院打造了“特色肛肠科”,实现乡镇外科手术“零”的突破。
在完善转诊机制上做实文章。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新模式,完善转诊服务中心建设,改变原来“中心医院大小病均收”“各医院相互抢病源”“随意流出外诊”的无序竞争局面,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如今全县基本实现“小病看得好、大病看得出、慢病看得住”,真正落实做到“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
防风险,堵漏洞,用好医改惠民“救命钱”
自医共体建设以来,蓝山县把防范资金风险视为第一责任,建立健全自查自纠、日常检查、专项督查、“第三方”协查、“飞行”检查“五位一体”防范体系,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运行,看牢群众的“救命钱”。
建立医保基金“总额预算、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打包付费”医保支付方式,获得的医保补偿费用由过去的“医院收入”变成现在的“医院预算”,医共体成为“医保基金守门人”,主动开展精细管理与成本控制。
2021年,县域内医保基金总支出2.66亿元,支出率77.82%,全县医保统筹基金结余1800余万元,医共体“打包基金”结余210万元,确保了基金平稳运行。
对医共体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行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支付,率先在省市采购平台落地两个“第一单”,率先在全省推行集采药品款由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率先在全市建立定点医药机构药品价格监测机制,对药品价格进行动态监测。药品总配送率和集采药品的使用率达90%以上,直接减少群众医药费用5800余万元。
聚民心、暖人心,打造医改便民“服务圈”
千好万好,群众满意最好。
为了方便群众就医看病和办理医保,蓝山县将医保服务事项融入政务便民服务体系,纵向打通县—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三级医保经办服务网络;依托医共体信息平台,融合医保经办服务、医疗服务、医药配送服务,打通县医共体总院—乡镇医共体分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医保服务体系。横向联通“医保部门—用人单位”医保经办网络;推进医保个人网厅、手机APP、自助终端等上线使用,联通“参保个人”医保经办网络。“两纵两横”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利民便民,舒心暖心。
服务下沉、窗口前移,“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如今,蓝山医保事项实现“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帮代办”,网办率92.52%,直接结算率90.08%,及时办结率100%。实现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跨省通办”,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